close
乾隆,明代,皇帝,玉器,到了
提問: 配帶玉有何含義? 問題補充: 医师解答: 玉和金一樣,是富貴的象征。“金玉滿堂”極言財富之多。金枝玉葉,是皇族后裔的專稱。玉樓、玉堂,均指華麗的宮殿和住宅,有時又指道觀。道教中的玉皇大帝、玉虛仙境、玉宇,也都離不開一個“玉”字。玉與仙又掛上了鉤。皎潔的月亮中有一團黑影,古人不知其奧秘,臆想出“月中何有,玉兔搗藥”的故事。此后,舊時文人便常用“玉兔”一詞指代月亮,既文雅又有神秘之感。
玉是權力的象征:“金科玉律”用來指不可變更的法律。玉又是和平的象征,如“化干戈為玉帛“。至于玉色純凈,質地堅密,也常用它來比喻貞操、節義,如“守身如玉”、“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玉被廣泛用來描寫大自然的景色。風花雪月中,除只聞聲不見其形的風,后者都常用玉來贊頌。槐樹花素潔,便有“玉樹”之稱。一些純白素雅的花,常在其名之前冠以“玉”字,如玉蘭花、玉茗(白山茶花)等。以“玉龍”比喻漫天大雪,頗為壯觀。


玉如君子 智慧無窮

崇玉、愛玉、賞玉是中國人的傳統,《禮記·玉藻》云:“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孔子說:“君子比德于玉。”儒家認為玉有十一德,即:仁、義、禮、知、信、樂、忠、天、地、道、德。幾千年來,玉在宮廷中占有尊崇的地位,它用自身的興盛、衰落、變化,在華美中靜靜書寫著歷史,傳承著文明。
  明代皇帝玉器比不過總兵
  明代晚期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繁榮,由于萬歷皇帝喜歡奢華,帶動整個社會的享受之風,制玉工藝發展到頂點。那時蘇州出現了一位制玉大師“陸子剛”,技藝被傳說得神乎其神。
  那時的士大夫階層重視生活品味,玉制文房陳設,除供欣賞把玩外,兼具實用功能。自然界的花鳥、人物、山水等,也成為裝飾主題,呈現柔美雅致的文人品位。更因程朱理學的興盛,學者對商、周禮制的考訂,興起了研究與仿制古玉的熱潮。
  但奇怪的是,不論是故宮收藏的,還是定陵(萬歷皇帝陵)出土的明代宮廷玉器,材料卻不太好,不是色彩暗淡,就是上面有大片的“綹裂”,這跟皇帝的身份很不相稱。
  皇帝玩玉,也要靠綜合國力。明代軍隊退守嘉峪關,無法直接從和田玉產地得到材料,只能通過哈密王來購買。途經各地關卡由總兵把守,即使是送給皇帝的玉料都要扒層皮,把好的留給自己。
  玉料經過層層克扣,到北京時已“不堪用”,皇帝也無可奈何,只能從邊角碎料里找找能用的。民間卻正好相反,明代總兵墓中出土的玉器,用料上乘超過宮廷。
  因此,明代宮廷里的一些玉器鑲嵌了寶石,一來為了顯示宮廷的氣派,二來就是掩蓋用料不好,只能用寶石點綴。美麗的外表下,竟隱藏著明代國力的衰微、吏治的敗壞,不知道當年佩戴的皇帝和后妃,心里有沒有感到悲哀。
  國力飛躍滿足乾隆愛好
  清初順治、康熙、雍正并不太喜歡玉,這三朝的玉器很少,但到了乾隆時期,情況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乾隆皇帝對玉器的嗜愛超過中國歷史上任何一個皇帝,認為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全體現在玉中。乾隆對中國玉文化的貢獻極大,故宮藏玉三萬多件,其中一半為乾隆年制,精美者全為此時制作。
  乾隆時期社會經濟繁榮、財力充足,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頂峰。制玉業無論規模、工藝、人才等各方面都上升到巔峰時刻。
  但最重要的是,乾隆解決了和田玉的供應問題。1755年到1759年,清朝中央政府先后勝利平定新疆準噶爾部達瓦齊及回部大小和卓木的叛亂。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在和田設辦事大臣,并設“哈什伯克”(玉石官),督辦采玉。從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起到嘉慶四年(1799)開放玉禁,官辦采玉長達30多年。從乾隆二十五年到嘉慶十七年這52年間,平均每年貢玉4000余斤,共計20余萬斤。清代皇家用料可以隨便挑,稍微差一點的都不要。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albab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